病原:
加州立克次体Xenohaliotis californiensis,属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形体科(Anaplasmataceae),其属地位未定,但与埃里克属(Ehrlichia),无浆体属(Anaplasma)和考德里属(Cowdria)成员密切。加州立克次体是一种细胞内细菌,在胃肠上皮细胞质内空泡中复制。菌体呈棒状或球状,10%漂白粉浸泡鲍苗或1%有机碘消毒养殖水体均能将本菌杀灭。
临床症状:
又称鲍枯萎综合征(Withering syndrome of abalone),是由加州立克次体引起各种野生和养殖鲍鱼的一种传染病。病原主要侵害鲍胃肠上皮,以消化腺病变为特征,严重的腹足萎缩并死亡,是中国水生动物三类疫病。本病潜伏期较长,通常为3-7个月。症状随病鲍种类不同而异,红鲍和白色鲍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而黑鲍通常表现消化腺病变和炎症。以1龄~2龄患鲍症状典型,表现为厌食、嗜睡、虚弱和不同程度的消瘦,严重的腹足肌肉萎缩。此外,出新壳的鲍异常增多。病鲍行为变化,厌食、嗜睡;常呈水平匍伏,不愿垂直或倒置伏贴;虚弱,很容易从附着物上将其取下。
病理变化:
以消化腺病变为特征。症状随染疫鲍种类不同而异,有的消化腺退化,表现为消化小管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和炎症。有的消化小管增生,终末分泌/吸收腺被外观类似于后咽的吸收/转运管所取代。因消化腺病变,病鲍厌食而耗尽肝糖储备,进而动用腹足肌肉能量,致使腹足肌纤维减少,结缔组织和浆液细胞增多。病鲍垂死前,腹足肌肉严重萎缩,消化腺有棕褐色小病灶,外观呈斑驳状。
流行病学:
本病沿北美洲西海岸一带流行,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亚洲。随鲍鱼出口,本病已传播到智利、中国、中国台北、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日本、西班牙和泰国等国家(地区)。感染不分年龄和品种,从1mm-2mm的鲍苗到年龄-2年龄成鲍都可感染发病。自然感染的有黑(Haliotis cracherodi)、白鲍(H. sorenseni)、红鲍(H. rufescens)、桃红鲍(H. corrugata)、绿鲍(H. fulgens)和九孔鲍(H.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等;欧洲野生和人工培育鲍、扁鲍(H. wallalensis)和皱纹盘鲍(H. discus-hannai,俗称吉品鲍)等通过实验攻毒也可感染。病原经水水平传播,可能是通过粪—口途径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和秋季水温达18℃ 以上时多发。在低水温下(≤15℃),染疫鲍呈亚临床或无临床经过;高水温下(≥18℃),染疫鲍通常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态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
2.样品采集常规检测可用随机采样法,样本数量随鲍群养殖数量和检测期望值而异。针对性检测应采集厌食、虚弱消瘦、腹足萎缩等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鲍。检测最佳组织为后咽,其次为消化腺/肠复合物。
3.实验室检测电镜检测:采用组织触片或切片法,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置电镜下观察立克次体;其中组织切片法敏感性高于触片法,触片法只适用于中度和重度病例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序列分析、原位杂交(ISH)等方法。
防控:
1.预防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选择抗性品种可以减少损失。有些鲍能明显抵抗立克次体的感染。加强饲养管理,切断传染途径。在实施中可以借鉴畜牧上防治立克次体感染的做法,包括购买经过检疫的种苗,保持各个养殖场和群体相互独立,在不同场之间操作时,设备和手都要用淡水和有机碘冲洗并干燥。另外,降低密度可减少发病几率,也可用土霉素做药饵治疗,但必须连续使用10-20天才能产生效果。
2.处理繁殖场亲鲍和苗种检疫阳性结果的全部扑杀;种用和商品养殖鲍检疫阳性结果的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用于繁殖育苗、放流或直接作为水产饵料使用。
3.划区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实施划区管理。
pageadmin网站管理系统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3 ICP备案号:粤ICP备07002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