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所内要闻

南海所开展的“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试点通过现场测产验收

撰写时间:2025-01-23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1月16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广东省林业局“生态林业建设新增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试点在雷州市雷高镇通过现场测产验收。

国家林草局广州专员办、广东省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和湛江市自然资源局、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有关领导在现场实地考察调研了项目实施情况。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湛江湾实验室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现场踏勘了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试点建设情况,听取了项目实施情况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当场随机抽取了鱼、虾、蟹、贝等养殖生物进行测量,且详细记录数据。专家组对项目建立的“红树林池塘种养耦合模式”和“红树林河口滩涂种养耦合模式”试点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试点通过现场测产验收

针对红树林保护修复中“退塘还林和禁养封育”影响当地民生问题,为更好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助力乡村振兴,黄洪辉研究团队在驻雷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协助下,开展了养殖围塘塘边滩红树种植固堤防潮减灾与生态养殖耦合,滩涂红树种植和水产资源增养殖耦合两项模式试点研究,经过1年多的试验运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该模式下的养殖和生态综合效益明显优于传统养殖模式,实现和提升了红树林生态产品多元价值,探索了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乡村”建设样板。

项目种养耦合模式试点面积约180亩,种植红树面积共15亩,成活率达95%。塘边滩红树种植增强了围塘防潮护堤减灾功能,优化了生态耦合养殖技术,建立了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养殖模式,水质稳定达标,养殖效益可观。红树林湿地构建蚝壳礁和蚝桩,底播增殖埋栖贝类,红树种植与互花米草治理和消浪稳滩相结合,增强了红树林光滩微生境异质性,生物多样性和资源量也明显增加,显著提升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项目组还建立了两项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的养殖容量评估技术方法、编制了红树林种养耦合技术规程,并进行了3场专题技术培训,结合驻雷高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工作任务为传统养殖绿色转型升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