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所内要闻

南海所专家应邀参加IUCN SSC大湾区生物圈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

撰写时间:2023-05-06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颉晓勇博士带领中华鲎保护团队,应邀参加IUCN SSC大湾区生物圈研讨会、粤港澳高校生物多样性联盟(GHMBA)及IUCN SSC青年专家中国计划发布会暨深圳市前海生物多样性学会第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并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鲎专家组委员身份,参加主题为“CSSG可以如何为中国实施昆蒙生物多样性框架作出更多贡献”的会议讨论。

 

在会上,颉晓勇博士全面介绍了南海所在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和人工繁养研究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科研创新工作以及取得的重要进展。他指出,2021年鲎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当前中华鲎种群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中华鲎具有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属性,前期单纯依赖捕捞野生自然鲎资源的传统模式已然走到了尽头,基础研究不足和公众认识薄弱成为当前中华鲎保护的掣肘难题。

近年来,南海所中华鲎保护团队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鲎育幼生境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人工繁育、适应、行为、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向,为中华鲎自然种群资源和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特别是在人工繁殖和幼苗培育及野外放流方面的部分成果,已公开发表于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Oceanic and Coastal Sea Research、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海洋学报、生态学报、南方水产科学、渔业科学进展等国际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填补了中华鲎保护研究领域空白,为野外增殖放流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放流适宜地点的选择以及稚鲎人工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颉晓勇团队成员陈晓海、张菀铃、罗梓萌应邀参加IUCN SSC 青年专家中国计划,共同促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执行所需的意识提升、扩大对外传播、构建伙伴关系等工作。

颉晓勇博士强调,中华鲎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积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基地,建立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合作展开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研究,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中华鲎保护细分领域的科技支撑。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