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海所中华鲎保护研究工作得到《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持续关注
2022年12月28日,《南方日报》报道了《遂溪中华鲎栖息地调查点两项指标全国排名第一 守护“蓝血活化石”最佳栖息地》文章,重点关注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鲎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南海所副研究员颉晓勇博士在采访中表示,建议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
鲎是古老的节肢动物,距今已有4亿多年的发展历史,从生物演化角度看鲎属于“活着的古生物”,是滨海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中华鲎属大型鲎,是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
颉晓勇博士一直致力于中华鲎繁殖、养殖、增殖放流、资源保护等相关工作。每年,他和科研团队都会到湛江市遂溪周边沿海镇开展中华鲎资源和栖息地调查,了解中华鲎保护情况。2019年,南海所鲎保护课题组对广东省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开展调查后发现,仅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和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发现有幼鲎分布,另外4个保护区鲎资源几乎绝迹。
在对中华鲎开展保护研究工作过程中,南海所以科技赋能生态公益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关注。
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启动了“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Asian horseshoe crab conservation)”,旨在根据亚洲地区鲎生境特征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鲎资源监测体系,通过“中国方案”推动亚太区三种鲎种群的长期系统性监测。南海所成为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首批成员单位,颉晓勇博士作为代表参加了该项计划,为开展鲎的监测、繁育、增殖放流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专业的科学依据和支撑。
今年4月,南海所“中华鲎人工繁育和保护研究”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动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南海所科研团队通过开展亲鲎培育和规模化人工繁育来保障中华鲎的增殖放流和养殖生产,并依据调查研究实际向国家渔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当前宜采取的4种全新保护模式的建议。
呼吁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中华鲎保护已成为南海所颉晓勇团队开展中华鲎保护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也获得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
2022年6月18日,南海所联合发起成立国内首个“鲎保护社区”,通过集合各方力量搭建联合平台、开展科普教育,探索基于沿海渔村群众为主体的鲎保护模式,有望成为基层最基础有效的鲎保护实践形式。6月20日,《湛江晚报》头版头条重点关注了《凝聚社会力量 传递保护理念 中国首个鲎保护社区落户湛江硇洲岛黑石屿》,并在03版详细报道。6月22日,《湛江晚报》05版刊出了对颉晓勇博士的专访文章《同心守“鲎” 共护“蓝血活化石”》,他在采访中呼吁保护“鲎”,科普吃“鲎”违法。随后,两篇报道被腾讯、澎湃等多个互联网平台转载。
日前,2021年度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幼鲎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25个调查站点中,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中华鲎栖息地调查点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这一成绩切实反映出遂溪具有中华鲎繁育和成长的良好环境。湛江地方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进报道。
2022年7月27日,《湛江晚报》刊出报道文章《2021年度亚太区幼鲎调查结果公布 遂溪栖息地中华鲎两项指标全国第一》。南海所颉晓勇博士在采访中建议,尽快研究设立“北部湾国家海洋公园”,建立以广东遂溪中华鲎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其周边海域)的鲎自然保护地体系,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为国家医药检测领域安全建设和发展进行现实考量和长远谋划。
湛江《新闻联播》节目对此专门于2022年10月份采访了南海所颉晓勇博士,分别以“专家建议提升保护等级加强鲎资源保护”“专家建议大力开展中华鲎资源保护工作”“湛江积极探索鲎资源保护和利用平衡发展之路”等为主题,进行了连续报道。
这些省级和地方主流媒体对南海所中华鲎保护研究工作的报道,不仅展示了近年来南海所在南海珍稀濒危水生保护动物研究领域的科研进展和影响力,更为呼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中华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