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海所3项科技成果获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
2022年4月19日,中国海洋学会公布了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及海洋优秀科技图书获奖项目名单,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6项,海洋优秀科技图书20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3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深远海网箱养殖工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南海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关键技术与应用”和“南海区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设备研发与配套技术推广”分别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重力式大型深海网箱
半潜桁架结构深远海网箱
“深远海网箱养殖工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由南海所离岸网箱养殖装备与工程创新团队(首席黄小华研究员)牵头,联合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湛江海宝渔具发展有限公司、珠海德赛海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针对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面临的设施安全、高效管理和模式构建难题,该获奖成果取得一系列科技创新,包括创新了深海网箱水动力分析理论,创制出适合南海开放海域的大型深远海网箱养殖系统,发明了一批深远海机械化自动化养殖关键系统装备,构建了适用于卵形鲳鲹等鱼类品种的深远海网箱工程化养殖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批深远海网箱养殖产业园区;系列创新技术成果在广东、海南和广西三省(区)大幅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力促进了深远海网箱养殖产业发展。
南海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关键技术体系解析图
南海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区地理分布图
“南海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由南海所海湾与岛礁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团队(首席李纯厚研究员)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中山大学、海南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共同完成。针对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工作存在放流种类和区域针对性不强、增殖容量评估不明晰、放流成活率不高、资源增殖效果和遗传风险不明晰等问题,该获奖成果以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调查评价数据为基础,以黑棘鲷为技术研发生物载体,系统创建了“生境适宜、种类特色、容量合理”的增殖生态区划技术系统,增强了南海近海渔业资源增殖的针对性;创新构建了“提高成活率高、降低遗传风险”的增殖苗种放流操控技术,提高了增殖放流成效;构建了“标志优化、风险评估、行为可视”的增殖效果评价技术系统,丰富了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价方法,明晰了增殖效果评估。该成果创新了技术与企业联合试验示范、行业协会和政府组织协调的增殖新模式,构建了7个技术集成示范区,示范总面积约72.45万亩,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
“南海区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设备研发与配套技术推广”成果由南海所海水鱼虾工厂化养殖创新团队(首席张家松研究员)牵头,联合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太阳高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中山衍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惠州市海燕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中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针对养殖产业存在的循环水养殖装备能耗高、水处理效率低、管理智能化差、配套养殖技术弱等问题,该获奖成果首先明晰了南海区循环水养殖石斑鱼的最适环境参数,创新了基于肠道微环境平衡的石斑鱼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其次研发了节能高效的循环水处理工艺和配套装备,优化了养殖排放水处理工艺流程,开发了基于工厂化养殖的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最后科学集成研发设备、工艺和养殖技术,建立了适合我国南海地区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技术体系,养殖负荷达到30~50kg/ m3,成活率80%,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节约能耗30%,单位养殖效益提高20%。该成果系列设备和技术的创新研发与推广应用,为南海三省区石斑鱼产量在过去十年间提高4倍、2020年达到15.2万吨、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的科技贡献。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