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媒体报道

南海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殿昌:卵形鲳鲹,深远海养殖之首选

撰写时间:2023-10-09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

字号:
打印

     

     
卵形鲳鲹,又称金鲳鱼,具备能抵抗较强的洋流、能充分利用大养殖空间、能全程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能进行冷冻保鲜和加工的特性,是我国南方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卵形鲳鲹“一条鱼”工程的打造,其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卵形鲳鲹养殖产量达24.54万吨,其中广东省产量为11.9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8.61%。      


“目前,卵形鲳鲹是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的重要品种之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副所长、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卵形鲳鲹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张殿昌研究员指出,目前其团队正在围绕卵形鲳鲹产业关键环节,运用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卵形鲳鲹新品种。      

     

     

     

     

     

     

     

     

     

 

       
符合深远海养殖“四能”特性          
         
“卵形鲳鲹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伴随着重力式深水网箱的发展同步进行的。2000年左右,随着HDPE深水抗风浪网箱引进和国产化改造完成之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养什么品种的问题,卵形鲳鲹和军曹鱼能够充分利用大网箱养殖空间,这两个品种就首先进入了科研人员和养殖业者的视野,开始试验性养殖,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张殿昌表示,基于深远海复杂的海况,适养品种筛选要遵循“四能”原则:能抵抗较强的洋流、能充分利用大养殖空间、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能进行冷冻保鲜加工。从这些方面来说,卵形鲳鲹是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的非常适合的品种。        


他指出,深远海就算没有风,也有潮汐和洋流,如果养殖品种无法抵抗洋流,就容易造成鱼体刮网损伤,继而引发感染,甚至死亡;此外,深远海养殖目前最主要的装备重力式深水网箱,可利用的养殖空间大,所选品种应能充分利用网箱养殖大空间;同时因深远海养殖远离陆地,特别是随着深远海养殖规模化及工业化发展,养殖品种应能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另外规模化的深远海养殖会出现养殖产品集中上市的情况,这就要求所养殖的品种适宜冷冻保鲜,要具有适宜加工的特性。        

   

       
新品种“鲳丰1号”进入中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卵形鲳鲹养殖产业依然面临着优良新品种缺乏、设施装备水平不高、养殖技术有待提高、冷冻保鲜和精深加工水平亟待提升等挑战。种业是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芯片”,目前我国卵形鲳鲹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出具有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抗病力强等优良性状的突破性新品种。        


饲料是养殖中主要的成本,目前卵形鲳鲹饵料系数约为2.2,“可以通过培育高饲料转化率新品种和进一步优化饲料配方来提高卵形鲳鲹饲料转化率,若能通过这些技术将卵形鲳鲹饵料系数降低至1.5,每斤鱼养殖成本就能下降3元左右,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南海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卵形鲳鲹的人工繁育,在2000年前后,实现了卵形鲳鲹规模化育苗,随后开始了良种选育。近年来,张殿昌团队加快培育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抗刺激隐核虫能力强的突破性新品种,已培育出快速生长卵形鲳鲹“鲳丰1号”新品系,目前已经进入了中试阶段,计划2025年申报水产新品种。        

   

       
新技术集成应用选育          
         
卵形鲳鲹在外观上看不出雌雄差异,给先前品种选育工作造成了困扰,后来张殿昌等人运用分子育种技术,获取到了可一次性快速批量准确鉴定卵形鲳鲹性别的引物,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目前卵形鲳鲹的雌雄已经能做到精准的分子鉴别。此外,“卵形鲳鲹抗刺激隐核虫病关联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引物和应用”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年来,新型育种技术的兴起,使得品种选育更具有针对性,并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目前,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已应用在育种工作上。全基因组选择通过检测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利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信息对个体进行遗传评估,以获得更高的育种值估计准确度。利用多组学技术可以鉴定到性状调控关键基因,使得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成为可能,南海所卵形鲳鲹遗传育种团队正在进行生长、抗病等基因的编辑研究。        


张殿昌指出,在关注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分子设计育种的同时,要继续熟化群体选育、家系选育、性别控制、细胞工程等技术的应用。        


目前卵形鲳鲹育苗方式也正在摸索工厂化路径,以不受外界条件干扰实现规模化育苗,更稳定地为深远海养殖提供苗种。张殿昌及其团队已建立了卵形鲳鲹工厂化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相关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打造“一条鱼”工程          
         
“我认为海水苗种真正关键的是市场。”他认为,当市场供需关系变化时,也会推动行业从业者去完善技术。与此同时,养殖产品的消费市场需要培育,“卵形鲳鲹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才有现在的接受度。有些品种的市场接受度还没那么高,所以养殖量也很小,如果突然大规模养殖,就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张殿昌说,“其实深远海养殖适合养什么品种,市场会给出选择。”        


从市场培育上,张殿昌认为,以卵形鲳鲹为例,还是要按照“一条鱼”工程来打造,树立大食物观,稳扎稳打,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一条鱼”工程包含了原种保育、遗传育种、种苗培育、深海养殖、储存加工和终端产品销售。打造卵形鲳鲹“一条鱼”工程,要从突破性新品种、安全的网箱及配套设施、智能管控、绿色精准营养、高效养殖模式和加工流通入手,打造从优良种质到高效养殖、再到加工流通的产业链。        


众所周知,新品种选育存在时间长、投入高和技术难度大等困难,“一条种鱼的成本往往高达上千元”,且必须有足够的亲本储量,才能进行新品种培育。        


原种保育是物种开发利用的基础。对此,张殿昌建议,要建立广东省海洋水产生物活体种质资源库,加强遗传育种和苗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作为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进行水产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以提升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据悉,广东苗种多来自海南,来源得不到控制,不利于主动权的掌握。        


“广东有很强大的人才优势,可以利用这一点集中力量共同攻克制约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海上牧场建设。”对于广东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张殿昌认为,装备和养殖品种都是深远海养殖的要素,“应该以品种来定装备,而不是相反”。        


张殿昌说,“就目前来看,HDPE重力式深水网箱仍是深远海养殖的主力,应贴合生产实际,升级配套系统,攻克网衣清洗、水下巡航机器人、自动投饵系统、吸鱼泵等关键装备。”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