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媒体报道

南海所副所长张殿昌:聚焦六大环节,走广东特色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之路|现代化海洋牧场百家谈

撰写时间:2023-04-12 [来源:南方农村报 ]

字号:
打印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广东是海洋大省,从高空俯瞰,这是一片被广袤蓝色海洋环抱、眷顾的土地。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广东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开拓广东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南方农村报推出《现代化海洋牧场百家谈》系列报道,邀请专家、产业代表畅谈如何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唱响“海上牧歌”。

拥抱新蓝海,拓展深空间。深圳正在建设首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艘10万吨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湛江,205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2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正在加快建设……广东沿海地市正在掀起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热潮。

长期从事热带亚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以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调控机制研究,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认为,拓展深远海空间,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保障优质水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广东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要强化科技支撑,在种业、养殖装备、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发力,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

受访者供图

构建“粤海粮仓” 建设“海上广东”

南方农村报: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有什么重要意义?

张殿昌:建设海洋牧场是为了要恢复荒漠化海底生境,增加物种多样性,发展增养殖业,最终实现海洋牧场区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产出,达到建设“蓝色粮仓”、向海洋要食物、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优质动物蛋白,2035年,水产养殖产量将达到7000万吨。一方面,优质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粮食安全保障压力日益增大,需要生产越来越多的水产品。另一方面,传统养殖发展空间日趋饱和,需要拓展水产品生产的新空间。内陆淡水养殖空间趋于饱和亟需空间拓展、近海养殖空间不断遭受挤压亟需陆海统筹、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亟需绿色发展、水产养殖发展布局不尽合理亟需转型升级。

南方农村报:广东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有哪些优势条件?

张殿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社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科技实力雄厚,研究基础坚实,创新活力强劲。建设“海上广东”,深耕南海,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发展海洋农业,高效构建“粤海粮仓”,向海洋要食物,是广东践行“大食物观”,落实“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重要指示精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也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唱响海洋牧歌,实现“藏粮于海”的重要路径。

广东海岸线长4000多公里,海域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海岛1963个,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全年平均水温23摄氏度,可利用的深远海空间广袤,温度适宜,非常适合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的优良区域。

此外,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聚焦了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海洋牧场建设和深远海养殖方面有较深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为发展海洋农业,建设“粤海粮仓”奠定了良好基础。

养殖装备领先  向多个省输出技术

南方农村报:广东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哪些成效?

张殿昌:广东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时间较早。1981-1987年,广东在惠阳、南澳、深圳、电白、湛江等市县开展了试点工作,投礁4654个、18227m3。1998年,我国引进挪威HDPE圆形浮式网箱,开启了我国深水网箱养殖先河,2001年,成功实现了HDPE网箱研制全国产化,此后屡屡获得重大突破。2015年起,农业农村部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广东已获批15个,在全国排名第四。整体来看,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创新了海洋牧场构建理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揭示海洋牧场生境营造原理和食物网修复机制,明晰海洋牧场生境营造原理和选址构建基本条件,揭示地形地貌、食物网结构对生境营造响应机理,阐明海洋牧场鱼虾贝藻等协同增养殖的关联机制,解决地质地貌复杂和高海况条件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构建稳定性低的科学难题。

二是突破了海洋牧场礁体设计和生境营造关键技术。在人工鱼礁材料生态适应性筛选技术、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技术、海洋牧场功能分区配置布局技术、海洋牧场立体生境协同构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了海洋牧场生境营造安全性、生态修复效果和海域利用效率,鱼礁使用寿命大于30年、鱼礁生境可抗12级台风浪涌,营养冗余度降低12.1‰,食物网效率提升13.5%。

三是构建了海洋牧场生物增殖与高效诱捕技术体系。提高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水平增殖利用效益与数字化监测管理效果,渔业资源量提高4.3倍,增殖鱼虾驯化放流诱回率提高3%,贝藻综合增殖效益提高30%。

四是养殖装备技术取得突破。广东是国内最早开展深水网箱养殖生产方式的省份。经过20多年发展,全省现有重力式深水网箱5000多个,主要分布在湛江,阳江,珠海,惠州等地。广东也是率先开展依托大型钢制养殖网箱探索深远海养殖的省份,建成桁架式大型网箱4座,其中3座(“澎湖号”、“德海1号”、“海威1号”)已投产,并实现了向福建、海南、广西等地的技术输出。2018年,广东研制出全球首个单点系泊半潜桁架结构大型养殖渔场“德海1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个通过超强台风实况检验的大型智能养殖渔场,成果入选2020中国农业农村10大重大新装备。2019年,广东研制出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目前,深圳正在建造4艘10万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预计年产量达2.2万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广东海工型养殖平台在数量、养殖规模等方面,逐步被山东、福建、海南超越,在全国各沿海城市积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过程中,广东在该方向布局相对迟缓。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要在全产业链发力,走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之路。

聚焦六大环节  闯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发展之路

南方农村报: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广东吹响了经略海洋的号角。广东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您有何建议?

张殿昌:广东高度重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也明确:坚持以“疏近用远、生态发展”为原则,实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着力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推动形成近浅海与深远海绿色生态协同发展新格局,开拓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涉及种业、养殖装备、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和赋能。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闯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发展之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适宜深远海养殖品种筛选与新品种培育。种业是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芯片”,突破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关键技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突破性新品种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任务。金鲳、军曹鱼、章红等品种具有不停游泳的习性,能充分利用大网箱空间,是非常适合深远海养殖的种类,尤其是金鲳是目前深远海网箱养殖的主打品种,深度解析金鲳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培育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抗刺激隐核虫能力强的突破性新品种,围绕金鲳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金鲳鱼“一条鱼工程”对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石斑鱼苗

石斑鱼苗

二是加大安全高效养殖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力度。通过海域选址科学论证、养殖设施选型设计、海上系泊安装技术、大型网衣装配工艺、鱼类行为监测技术、养殖监测预警技术等保障养殖设施及生物安全。设施大型化使得装备的重要性凸显,养殖的现代化需要机械化自动化装备的有力支撑,开发深远海养殖管控各环节的配套工程装备进行商品化应用,将加快深远海养殖的现代化进程。

三是完善高效养殖技术和工艺体系。重点关注病害防治、应激调控、生理适应、苗种培育、鱼类放养密度、鱼类生长模型、鱼类行为表征,建立基于不同主养品种的标准化规范化深远海养殖技术体系,保障深远海规模化养殖实现预期效益。

四是推广绿色精准营养调控技术。一方面应提高饲料综合利用率,开发出满足主养鱼类品种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的配合颗粒饲料,降低饵料系数;另一方面开发新蛋白源,降低对鱼粉和豆粕的固有依赖,保障深远海规模化养殖饲料的充足供应,也是实现深远海绿色养殖的必然趋势。

五是加强精深加工流通研发力度。聚焦深远海养殖品种原料品质特征,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开发多元化预制菜品;利用加工副产物开展以生物加工为基础的营养功能食品、医用材料、生物制剂等高质化加工品,提升深远海养殖水产品附加值;以提供优质安全海洋水产品为目标,建立水产品鲜度、质构、风味等品质精准调控技术体系,开发长途低温保活运输技术,构建贯穿产业全链条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保障深远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

六是加强智慧渔业数字化应用。当前我国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构建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和5G通信技术,对深远海养殖过程各生产要素进行科学管理和智能决策是实现智能化养殖的必要条件。

【记者】叶香玲

【设计】徐隆洲

【来源】南方农村报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