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淡水大黄鱼在江苏江阴繁育成功 两年后可量产
近日,全国首例淡水大黄鱼在江苏江阴申港三鲜养殖基地繁育成功。“两年后可量产,届时市民可吃上口感、肉质和海黄鱼相媲美的淡水大黄鱼,繁育基地预计可增加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基地负责人郑金良说。
在繁育基地实验场进门处,两个装满清水、设有增氧导管的玻璃试验箱内,分别装着30多厘米长、肚子扁圆的淡水大黄鱼和五六厘米长的黄鱼苗。一听到响动,大黄鱼就闪电般往旁边游去。“全球大黄鱼绝大多数生长于海水环境里,淡水大黄鱼极为稀少。3年前,基地经过数十次试验,给能产黑珍珠的紫黑玉蚌找到了其生长时期的寄生体——淡水大黄鱼,并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模式从美国引进了300多条野生淡水大黄鱼苗。”负责基地苗种繁育研发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介绍。
为让鱼苗顺利长大,并成功产下“宝宝”,研发人员花了3年多时间,做了上百次试验。在养鱼“车间”,8个淡水大黄鱼池装有增氧泵、水下摄影仪、水上显微镜等设备,分别住着不同“年龄”的亲本鱼和家化鱼苗。“我们研发团队六七名成员和郑金良及其基地工作人员经常在这里一呆就是半天,像对待自己的宝宝一样仔细观察它们吃得怎么样、在水里状态好不好,并结合解剖调取相关参数,不断改进投喂饲料和方式、调节水体含氧量和水温等,以提高大黄鱼生长质量。”徐跑说。
4月,研发人员给长到两三斤的大黄鱼打生物针剂、人工催产。5月1日、2日,是首批人工繁育鱼苗从卵膜中出来的时间,徐跑、郑金良呆在闷热、蚊子嗡嗡叫的“车间”里观察,不眠不休。3日凌晨,一名研发人员离开显微镜,高喊“小鱼出来了”,徐跑和郑金良三步并做两步跑去查看,随后这两名加起来120多岁的老人举起都是蚊子包的手击掌、大笑:“成了,终于成了!”要知道,他们仅用了3年就完成了淡水大黄鱼繁育关键技术的研发,美欧科研人员用了10年尚未成功。
繁育的成功,为进一步实现我国淡水大黄鱼苗种规模化繁育和养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郑金良说,野生大黄鱼价格不菲,五六斤一条要卖到上万元,基地繁育的淡水大黄鱼要走平民化路线,让更多养鱼基地能养得起、养得好。再过2年,基地家养大黄鱼各项性能将趋于稳定,苗种将能量产,预计届时可增加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再加以推广,有望像罗非鱼一样形成年产百亿元的产业链。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