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内渔业

海洋牧场,生态渔业的新方向

撰写时间:2018-11-19 [来源:中国海洋报 ]

字号:
打印

提到“牧场”,或许人们会想到广阔草原上牛羊成群的景象。“海洋牧场”与之有共同之处,但放牧地点变成了海洋,放牧对象变成了鱼虾贝等海洋生物。海洋牧场与传统渔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对海洋生态又有何影响?
较传统渔业优势凸显
  传统渔业主要包括捕捞和养殖。但随着渔具逐步升级、渔船逐年增多,渔业资源被过度开采,尤其近海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传统的海水养殖由于养殖方式粗放,养殖物种单一,易引发种质退化、病害严重等问题。大规模的沿海投饵养殖和围堰养殖又会造成海水污染、富营养化、药物残留等状况。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的投入不断加大,海洋牧场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海洋牧场建设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修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养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以实现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渔业生产方式。”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研究院院长刘永虎说。
  “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是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与优化,增殖和养护重要生物资源。”刘永虎介绍,建设海洋牧场首先要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鱼礁和海藻场建设等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并有针对性地增殖放流鱼贝类,增加鱼贝类资源量,为可持续渔获生产奠定生态环境和资源基础。
  “相比单一的增殖放流方式,海洋牧场之于生态修复具有长效性、系统性等优势。”刘永虎告诉记者,人工鱼礁和海藻场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索饵、避敌、产卵、育幼的场所,为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空间,可提高近海海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可有效解决捕捞和传统养殖对海域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问题。”刘永虎说。
助海洋产业融合发展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沿海已建成大量以投放人工鱼礁、移种植海草海藻、底播海珍品等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能推动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的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体验渔业、文化渔业转变,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将使捕捞渔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刘永虎说,海洋牧场建设需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是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
  通过建设海洋牧场,沿海和近海海域生态环境优美了、生物资源丰富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到海上垂钓、观光游览、体验渔获过程。休闲观光渔业与体验文化渔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工鱼礁能有效遏制拖网捕捞等破坏性渔业生产方式,对保护海域底质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到2025年,将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78个,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全国累计投放人工鱼礁将超5000万空方。
  在沿海很多地区,海洋牧场已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据测算,我国已建成的海洋牧场年直接经济效益达319亿元、生态效益达604亿元,年固碳量为19万吨,可消减氮16844吨、磷1684吨。
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技术能力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亟须解决。
  此外,海洋牧场建设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以致海洋牧场的含义有时被理解得过于简单。“有些地方把普通的网箱养殖也划为海洋牧场建设,这是不应该的。”大连海洋大学教授陈勇说,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应该在生态化、智能化、规划化、产业化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生态化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养护资源、适度开发。智能化就是对海域生态环境进行智能感知,有助于海洋牧场的管理运营。
  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物理、地质、生物、信息、建筑等多个学科,但从事海洋牧场研究的机构和人非常少,环境优化、生境营造、鱼类行为等基础研究急需加强。
  “建设海洋牧场一定要规划先行,开展基础研究与调查评估,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要避免盲目建设、一哄而上。”陈勇认为。
  陈勇表示,海洋牧场归根到底是一种渔业模式,经济效益是其重要目标,如果只靠政府资金投入,难以支撑后期的运营管护及产业化。因此,吸引社会资金,实行企业化运作,势在必行。
  “应积极推动海洋牧场的产业化发展,由政府的引导资金投资建设为主,逐渐转向以企业积极开发建设为主,以期探索海洋牧场的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路径。”陈勇建议。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