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园地 >> 劳模 >> 正文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杨贤庆

撰写时间:2017-11-27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杨贤庆,男,1963年生,广东揭西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导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水产加工流通协会理事、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工委员、广东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

杨贤庆研究员3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坚守水产科研工作岗位,一心钻研他热爱的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事业,开拓创新,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积极挑起学科发展的重担,领航学科建设,锐意进取,具有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标准、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等5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等方面作了大量富有创新性地研究工作,尤其在罗非鱼和海藻加工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专利转让及技术推广等开发创收1100多万元,技术成果在广东、海南、广西等省推广应用,推广示范企业总产值达26亿元,利税达2.5亿元,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创新突破多项罗非鱼加工关键技术,提出罗非鱼“零废弃加工”新思路,罗非鱼加工技术水平领先国际。

在国内率先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罗非鱼活体发色技术、浸渍式冻结技术、气调保鲜、液熏、生物发酵、品质评价技术、致病微生物预警技术、减菌化处理等关键技术,同时针对罗非鱼加工中产生约60%副产物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创新性地利用酶解、发酵、微胶囊等集成技术,使罗非鱼加工过程产生的内脏、皮、骨等副产物得到有效利用,开发了鱼糜制品、冰温气调产品、烟熏罗非鱼片、活性肽、鱼鳞胶原蛋白、氨基酸调味料、微胶囊鱼油等产品,制定了国家标准《冻罗非鱼片》、《冻鱼糜制品》、《活鱼运输技术规范》、《咸鱼》、《咸鱼加工技术规范》等鱼类系列标准19项,发明了相关专利26项,研究成果经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海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2、发明了多项海藻加工技术,提出了海藻“节能减排绿色加工”新思路,海藻加工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针对海藻传统加工中产生污染环境和综合利用技术缺乏等瓶颈问题,在国内率先突破海藻加工节能减排、机械自动化连续式琼胶生产关键技术、生化级琼胶糖纯化技术难关,发明海藻膳食纤维制备与功能活化新技术,开发出高活性海藻膳食纤维新产品,开创了海藻利用新领域,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发明了利用生物法和栅栏技术开发龙须菜海洋蔬菜系列产品新技术,突破非直接食用海藻的食用化加工技术瓶颈;发明了琼胶糖,创新了生化级琼胶糖制备技术,突破了琼胶糖分离、纯化技术瓶颈,产品性能指标较国际同类产品提高2.6-49%,经济价值较琼胶提高20多倍,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开创了海藻加工节能减排绿色加工新技术,制定并发布了国家行业标准《干江蓠》、《无公害食品海藻》,广东省标准《琼胶加工脱水技术规范》、《即食海藻》等9项海藻系列标准,发明了相关专利23项,研究成果经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3、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排头兵”

作为广东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组织制定广东省水产标准体系框架与规划,积极参与国家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中标准技术问题;承担制定国家标准12项,承担制定国家标准数量在水产行业全国第一;制定已发布的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广东省标准等共119项,制定发布的标准总数量全国第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产标准信息网站“广东水产标准信息网”,该网站由于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深受农业部、省主管部门、院校和企业用户好评,被农业部评为部重点保护网站,其本人被评为2010-2015年度农业部“渔业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获2011-2016年第一届“广东省水产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广东省标准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是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在水产标准化学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国内水产标准标准化与食品安全方面有很高的影响力,为我国和我省标准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积极组织和参与处理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40多起,为主管部门和产业解决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技术难题,如2013年初中央台报导了浙江发现来自广州的假鱼翅事件,广州市有关部门封存了市场上一万多斤鱼翅,急需鉴别鱼翅真假技术方法,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钻研,终于找到了一种鉴别鱼翅真假的技术方法,发明的鉴别技术方法后来还获得了授权发明专利,为广州市一万多斤封存鱼翅的上市解决了技术难题,为整顿广东省鱼翅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人民网、北京地方报纸曝光了在北京超市抽检广东江门生产的即食海蜇中铝超标曝光,江门海蜇加工厂全面停产,严重影响了广东省海蜇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食品安全事件,杨贤庆研究员通过研究分析,在积极帮企业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的同时,向国家卫计委提出并参与了海蜇中铝残留限量风险评估,修改了国家标准GB2760中即食海蜇中铝的限量标准,为生产企业和产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为食品安全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4、重视团队建设,引领学科发展,创建科研创新团队

作为研究室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杨贤庆研究员明白,优秀的团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团体的协作。一方面,他不断引进技术人才,重视培养团队人员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有计划地组织团队成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有目的、有步骤的把团队逐步培养成为一支作风正、业务精、效率高、思想过得硬和团结奋斗的团体。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配置了先进仪器设备,建立了“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水产品储藏保鲜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广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科研提供了先进的支撑条件,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他带领下,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层次显著提高,如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标准等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10多名,培养研究生80多名,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共2000多人,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了力量,2013年获中国科协“全国百名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赣南苏区行成绩突出表彰”。他带领的团队获2016年“广东省扬帆计划科技创新团队”、2012年农业部“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科研创新团队”、2011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06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文明单位”、2006年“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先进部门”、2014年广东省食品学会“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等,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先进集体和先进党支部、南海水产研究所先进集体和先进党支部。

5、以卓越的学术成就与贡献赢得多项社会荣誉。

杨贤庆研究员长期奋斗在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第一线,以其勤奋务实、刻苦钻研、扎实工作的爱岗敬业精神,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先后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科学技术一等奖、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广东省标准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奖27项;发表论文363篇;出版技术专著11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2项;制定发布国家标准和省标准119项;被评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南海水产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被评为2010-2015年度农业部“渔业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获2011-2016年“第一届广东省水产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奖”,2013年获中国科协“全国百名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赣南苏区行成绩突出表彰”,2016年“广东省扬帆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