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转化 >> 科研成果 >> 正文

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技术研究与示范

撰写时间:2020-11-20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项目名称: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技术研究与示范

获奖名称及等级:2018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衍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珠海德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董宏标,罗愉城,张家松,李华,刘青松,段亚飞,张旭丰,许晓东,梁柱华

成果简介:

石斑鱼是我国主养高档海水鱼类品种,市场价格高且需求量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因其封闭、高效、环保、全程可控等特点有助于改变石斑鱼养殖业目前规模产量型的发展模式现状,解决遏制产业发展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问题,将成为实现石斑鱼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养殖模式之一。

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封闭式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产业示范(GD2012-A02-011)”和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科技攻关与研发项目“内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技术研究(A201200D01)”的资助下,项目紧紧围绕广东省海水养殖产业转型的急需,以创建石斑鱼工业化循环水高效节能养殖模式为突破口,开展了“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

项目形成了以下创新性技术成果:

1、专门化构建了节能高效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针对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环境特点和石斑鱼养殖生物学特性,结合高效、节能、低成本等要求,因地、因种制宜,专门化构建了适合于南方地区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优化了循环水处理设备,创新了生物过滤水处理系统与工艺,集成开发了一套节能高效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解决了已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成本高、能耗高、水处理工艺单一、水处理效率不高的问题。

2、优化了养殖排放水处理工艺流程。研发基于生物质材料的缓释碳源填料,实现农业废弃物如稻壳、荔枝核等的资源化利用,并集成运用于水处理系统,缩短生物膜挂膜时间,提高生物过滤效率;根据海水工厂化养殖场外排水属于低浓度有机污水的特点,水处理工艺主要采用低能耗的物理与生物工程技术进行资源化处理与综合利用,在现有水处理工艺设备基础上,优化无害化处理工艺流程,实现养殖排放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3、开发了基于工厂化养殖的智能化辅助生产与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养殖水质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不同养殖品种水质综合指标分布规律及监测点采样方法优化技术、模糊判别技术,开发了水环境多因子智能监控和预警预报系统;利用水质环境检测子系统、水下摄影子系统与养殖自动化控制主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智能化处理,根据水质、鱼体活动、摄食和残饵等情况,开发了基于实时图像分析的养殖智能化投饵系统,实现科学日常投饲管理。

4、创新研发了工厂化石斑鱼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根据石斑鱼幼鱼应激生物学特点,建立石斑鱼肠道应激损伤保护与肠道微环境快速平衡调控技术,使鱼苗运输与分级养殖过水成活率分别提高30%和35%;依据石斑鱼和日本囊对虾摄食代谢习性和营养需求特点,建立虾-菌复合调控的生态环保型工厂化循环水处理技术工艺,并配套构建了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创新了改性稻壳作为日本囊对虾养殖底质与生物过滤系统微生物碳源,提高了石斑鱼养殖饲料利用率和单位养殖产出。

5、项目共获得专利授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4项;发表研究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通过技术集成与熟化,建立了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技术体系,在中山和珠海等地养殖场进行了示范应用,实现单位水体养殖石斑鱼30kg/m3以上,养殖水循环利用率90%以上,节约能耗30%,单位养殖产出提高20%以上。2015年至今,共示范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面积18600平米,养殖水体11562m3,新增产值35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产工业化养殖是摆脱传统养殖业受自然环境束缚,保证产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是水产养殖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代表着未来水产养殖业,特别是科技创新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项目在已有的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和技术基础上,构建节能高效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研发配套养殖水质稳定控制技术、养殖排放水无害化处理技术、肠道应激防护与健康管理技术,集成一些列智能化辅助生产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成果,建立适合我省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通过企业示范推广,将促进我省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生产标准化,品种名优化,布局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效益最大化,增强养殖户对新技术的认识,带动周边地区养殖技术升级,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丰收。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