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种质资源与健康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
一、实验室概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与健康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南海水产研究所建设,针对我国南海区渔业种质资源和水产养殖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其前身可上溯至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著名水产生物学家钟麟、费鸿年和廖翔华等老一辈专家在创建南海水产研究所时设立的养殖学科。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涵盖了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水产生物技术、水产基础生物学与繁育、水产养殖生态学与模式、水产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免疫与防治、水产重大疫病预警及综合防治,以及水产工程化养殖等学科。
实验室总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有水产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实验室、养殖良种扩繁与质量控制实验室、海水健康养殖实验室、养殖设施与增养殖工程实验室和养殖生态调控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达到200多台(套),其中10 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50多台(套)。
实验室固定在编人员共46人,其中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12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6名,与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实验室十分注重国内、外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建立了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的科技人员和流动(客座)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营造出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良好的学术风气,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工作。
实验室自设立以来,在南海水产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热带水产人工繁育、良种培育及扩繁、对虾工程化高效健康养殖、热带水产动物高效无公害绿色饲料研制、海水池塘养殖模式优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以及热带水产动物免疫与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及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方向
1、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主要研究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构建与利用、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养殖新品种开发利用、优良新品种培育与配套养殖技术等。研究内容包括:
1、南海区重要渔业种类种质资源评价与养护利用;
2、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构建与种质创新利用;
3、海洋经济动物优良性状形成机理及遗传解析;
4、甲壳动物优良新品种选育与配套养殖技术;
5、海水鱼类优良新品种选育与配套养殖技术。
2、水产生物技术
主要开展水产经济动物的繁殖、生长、抗逆、抗病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解析与利用工作,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甲壳动物生殖发育分子基础与调控机制研究;
2)甲壳动物抗病、抗逆性状遗传特征与调控网络研究;
3)海水鱼类生殖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4)海水鱼类鱼病原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病原清除机制的研究。
3、水产基础生物学与繁育
主要研究重要海水鱼类的繁育、养殖和良种培育技术及其相关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建立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和养殖技术;开展新品种研究和开发养殖技术、特色水产经济种类繁育和养殖技术、珍稀濒危鱼类保育和种质保存研究,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开展鱼类基础生物学、行为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研究,解释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繁育和养殖技术推广和示范。研究内容包括:
1)海水经济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
2)水生生物高效生态养殖和环境友好养殖模式;
3)基于环境胁迫、应激、繁殖和运动的鱼类行为学研究;
4)珍稀濒危鱼类(黄唇鱼)的保育研究;
5)基于个体发育、生殖调控和环境适应机制的基因组学研究;
6)现代渔业水域与发展规划。
4、养殖生态与模式
本学科主要研究水产养殖生物个体生理生态学、人工繁育、浅海与池塘养殖模式及生态高效产出技术、养殖系统生态动力学、养殖的环境效应、养殖容量及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内容包括:
1)养殖生物个体生理生态学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特色经济水生动物和海藻规模化繁养殖技术;
3)浅海与池塘养殖模式及生态高效产出技术;
4)养殖的环境效应与生态系统动力学建模、养殖容量及可持续性评价发;
5)基于生态系统的养殖管理技术及其数字化平台研发。
5、水产营养与饲料
本学科主要开展开展卵形鲳鲹、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等海水鱼虾营养需求及营养免疫、营养与免疫系统增强剂、功能性发酵饲料开发等的研究,建立适应于海水鱼类营养需求的理论参数和养殖鱼虾抗应激植物提取物的筛选平台。研究内容包括:
1)重要海水养殖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
2)海水养殖动物高效绿色环保饲料开发;
3)新型饲料蛋白源的开发与应用;
4)植物提取物、海藻提取物等抗应激免疫调节剂的研发。
6、水产动物免疫与防治
研究水产病害的发生、传播与流行规律,在水产养殖重大病害相关的流行病学、免疫学等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水产病害的检测、检疫及预警、预报技术体系;建立基于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之上的渔业病害综合防治体系。重点研究渔业生物病害预警体系的建立,形成海水贝类、鱼类、虾蟹健康养殖综合防病技术,建立南海区渔业生物病害控制中心,有效降低我国水产养殖生物病害损失率。研究内容包括:
1)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病原生物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及疫病预报技术;
2)海水养殖动物病原快速诊断技术;
3)重要海水养殖动物免疫机制及免疫系统学;
4)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疫苗(细菌及病毒疫苗)及药物防治技术;
5)海水养殖重要寄生虫及防治关键技术;
6)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等免疫调节剂的研发;
7)综合生态防治和调控技术的研究。
7、水产工程化养殖
本学科以设施渔业工程技术、装备与配套养殖技术为重点,重点研究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着力打造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和新产品,提升我国海洋渔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研究内容包括:
1)池塘养殖模式和设施工程优化;
2)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
3)益生菌及系列水质调控剂开发;
4)工厂化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
5)工厂化养殖环境精准调控与配套养殖技术;
6)养殖生物应激机理与肠道健康调控。
三、实验室负责人
主任:张殿昌 博士
副主任:朱长波 博士
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国 教授(中山大学)
秘 书:杨丽诗 副研究员(电话:020-84451448,邮箱:keylab_cafsgz@163.com)
选育、繁育部分品种
海洋渔业生物标本馆
池塘养殖生态建模
池塘生态养殖实验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示范车间
夏威夷海洋研究所专家参观考察
桂建芳院士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