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设置 >> 内设机构 >> 重点实验室 >> 正文

海洋牧场技术重点实验室

撰写时间:2018-07-17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一、实验室概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牧场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于2014年4月建立。经过长期建设,已发展成为科研队伍配置精良、专业特色突出、设施技术先进、研究优势明显、科技支撑作用显著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4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建成以青年骨干为主、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开拓创新能力强、学风正派、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高素质科研队伍。2015年12月,实验室研究团队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创新团队。实验室配备生物繁育、资源增殖、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音响驯化、人工鱼礁、渔场动力、渔业声学、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实验室总面积450平方米,配套室内试验水池470立方米、试验池塘10亩、试验海域200亩,配置1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33台/套。

二、发展定位

围绕国家和地方海洋牧场与渔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目标,开展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渔业生态安全、休闲渔业和增殖渔业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成为海洋牧场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近海生境修复、渔业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向

(一)海洋牧场技术

研究海洋牧场构建与可控生态系营造前沿技术,解决海洋牧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关键问题。重点研究海洋牧场选址、功能配置、生物栖息地构建、典型生态系统修复、生物驯化增殖、生物生态利用、休闲渔业开发、可视化平台构建的技术与理论。

(二)人工鱼礁技术

探索人工鱼礁构筑与海域生态调控理论与方法,解决海洋牧场的材料、工艺、设备、环境、生物、利用等关键问题。重点研究人工鱼礁新材料筛选、新礁型开发、生态礁区布局、礁体构筑投放、鱼礁生境改良调控、礁区管理利用和渔场变动效应的技术与装备。

(三)增殖放流技术

研发增殖放流与近海生物资源修复应用技术,解决增殖放流与渔业生态安全关键问题。重点研究增殖放流品种适宜性筛选、增殖放流、标志放流、外来种监控与风险评估、放流资源管理利用的技术与方法。

四、主要成果

近年来,实验室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地方各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50多项,合同经费累计达9500多万元;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8项,其中“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出版专著10部、参编专著31部;获得授权专利100多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起草海洋牧场管理法规3项。

实验室与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校、渔业企业在海洋牧场技术与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联盟关系,引领了国家和地方海洋牧场科技创新与应用,为南海区乃至我国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实验室负责人

主  任:陈丕茂 研究员

副主任:秦传新 副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章守宇 教授(上海海洋大学)

秘  书:袁华荣 助理研究员(电话:020-84456152,邮箱:yhr_gd@163.com

科研团队 

科技支撑

科学研究

主要成果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