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在浅海贝藻规模化养殖碳汇计量领域取得新进展

撰写时间:2024-12-10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在浅海贝藻规模化养殖碳汇计量与评估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Role of intensive mariculture on CO2 absorption and carbon burial, and the carbon sink potential of Sanggou Bay, China”为题,发表在《Aquaculture》期刊上。韩婷婷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齐占会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和产量均居于世界首位,而如此大的规模是在仅30多年的时间内快速形成的,具有世界独有的规模大、强度高、发展快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是在较短时间尺度内只在我国发生的人类主导的对自然水域的剧烈改造和利用过程,对自然水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浅海规模化养殖的生态环境效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而贝藻类的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浅海碳源汇过程的影响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该研究搭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专项“典型养殖系统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共享航次,现场调查了我国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不同类型养殖区的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沉积物碳埋藏通量等碳途径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发现规模化贝藻养殖提升了桑沟湾对大气CO2的吸收捕获能力和沉积物中碳的埋藏;桑沟湾对大气CO2的吸收捕获约一半是由海带养殖所贡献,而贝类养殖对沉积物碳埋藏的贡献约为40%。综合本次研究和历史数据,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贝藻养殖驱动的渔业碳汇计量模型”,根据模型计算了各个碳库储存量,估算出桑沟湾大气捕获、海水溶存(dissolution)和沉积物埋藏的碳分布量分别为2.09×104、1.02×104和0.78×104 t C/a,指出海水溶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碳封存库,在海湾生态系统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模型结果显示桑沟湾适当扩大贝类养殖规模可以增强沉积物和海水的碳封存能力。该碳汇计量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这项研究是团队在近海贝藻固碳和碳汇研究系列成果之一,此前已开展了实验室模拟(doi.org/10.3354/aei00246)到现场围格(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0.734972)和海湾现场(doi.org/10.3354/aei00400)等不同尺度的研究,从个体生理、种间相互作用、养殖生态系统与毗连自然海域等层面对贝藻规模化养殖的碳源汇效应开展了探讨。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484862401398X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