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对大亚湾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性痕量金属空间变异性和生态风险研究取得新进展

撰写时间:2024-11-26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在大亚湾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性的痕量金属空间变异性和生态风险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Bioavailability of trace metals in sediments from Daya bay nature reserve: Spatial variatio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the exposure risk assessment for aquatic biota”为题,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国际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旷泽行为第一作者,黄洪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利用BCR顺序萃取和薄膜扩散梯度(DGT)分析了大亚湾沉积物中痕量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空间差异及其环境驱动和生态风险,对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有重要意义。人为影响区(AIZ)和海洋扰动区(MDZ)之间的浓度分布差异揭示了人为金属的积累。海洋动力条件通过扰动沉积物表层、改变氧化还原环境和扩散梯度,对部分生物可利用金属的流动和释放具有显著的潜在影响,但具体效果取决于金属的种类、结合形态、动力强度及环境条件。富含有机物的细粒沉积物在还原条件下可能增加某些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但其具体效果受氧化还原环境和金属种类的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可能具备抑制痕量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潜力。基于总浓度和酸可溶组分(F1)的风险评估表明,Cd是造成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元素,占55.8%。基于DGT浓度的评估表明,Cu是水生生物暴露风险的重点元素,风险概率为7.45%,金属混合物毒性的联合风险概率为12.27%。暴露生态风险表现为软体动物(9.37%)>藻类(6.82%)>甲壳类(6.21%)>无脊椎动物(6.07%)>鱼类(2.61%)。

本研究获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NFZX2021)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3TD15)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4.112789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