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所对南海区域水产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暴露风险研究取得新进展
样品采集位置图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对南海区域水产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r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PFASs)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暴露风险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刊物Exposure and Health上发表了题为“Distribution and Exposure Risk Assessment of Perfu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 in Aquatic Products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的研究论文(王旭峰为第一作者、赵东豪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2301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项目(2019YFD0901701)和深圳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No 3820)等资助。
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直链或支链有机氟化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高表面活性和疏水疏油性质,被广泛用于食品包储材料、造纸、纺织品、洗涤剂、皮革、食品接触材料等生活消费产品。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和持续排放到环境中的PFASs,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放大效应在生物体内富集。PFASs以其环境持久性、高生物蓄积性和多种毒性效应,呈现出全球性生态系统污染的趋势,已成为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而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南海所创新团队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检测了从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11个市采集的鱼类、贝类和甲壳类等844份水产样品,检测23种PFASs的含量。共检出16种PFASs组分,样品的总检出率高达99.2%,说明水产品中PFASs污染现象已普遍存在。3省区水产样品中PFASs的污染水平相当,ΣPFAS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9 μg/kg,1.91 μg/kg和2.02 μg/kg。其中,PFOS和PFBA是最主要的污染组分,两者对样品中ΣPFASs的污染贡献率达53.8%。不同时期采集的样品,ΣPFASs的平均含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表明南海区域环境中PFASs污染日益严重,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2403-021-00399-4
鱼类、贝类和甲壳类样品中PFASs组分的污染贡献率
11个市水产品中PFASs污染水平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