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对人工鱼礁构建的响应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撰写时间:2020-10-14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人工鱼礁区原生生物共现网络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人工鱼礁生态效应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Response of protistan community dynamics and co-occurrence patter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reefs: A case study in Daya Bay, China”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6.551)上在线发表。该论文以广东深圳大亚湾海域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和开放海域为研究对象,运用18S rDNA分析手段对原生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共现网络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进一步解析人工鱼礁生态效应的产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南海所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栖息地是驱动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主要因子(Qin et al., Estuarine, Co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19),环境因子中pH和Sal对原生生物的影响最大,原生生物与水团环境变量之间的关联远弱于不同栖息地与原生生物的相互作用,但人们对于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人工鱼礁构建的响应机制认识仍然有限。通过该论文研究发现,人工鱼礁区和开放海域表层和底层原生生物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人工鱼礁区不同季节对原生生物的α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且人工鱼礁表层和底层海水对原生生物的季节效应不同。与开放海域相比,人工鱼礁区对硅藻门、绿藻门等11个类群的85个生物标志物产生了影响,人工鱼礁在原生生物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表层和底层海水中原生生物的优势种有不同的影响。水温、盐度和溶氧等是影响大亚湾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人工鱼礁构建增加了原生生物共生网络的空间异质性,人工鱼礁作为生境因子影响着原生生物共生网络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该论文以南海水产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朱文涛为第一作者,南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养护与海洋牧场室秦传新博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D0900905)、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广州) 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402)等资金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40575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