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深耕南海 履职尽责,推动与南海周边国家渔业合作走深走实
航拍位于临高县后水湾附近海域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骆云飞 摄
深耕南海 履职尽责
推动与南海周边国家渔业合作走深走实
文 | 吴洽儿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下称“南海水产研究所”)组建的南海渔业中心,牢牢坚持“四个面向”,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生态观”,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落实《“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国际合作规划》,聚焦产业急需和应用导向,在海水养殖全产业链关键环节、资源与环境等领域,持续推动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渔业合作,以科技供给支撑高水平涉外渔业合作。
一是推动中菲渔业务实合作。南海仲裁案后,2017年1月,南海渔业中心成功承办中国—菲律宾渔业技术培训交流活动,是中菲关系破冰后首个涉农中菲合作项目。此后,笔者作为谈判专家组成员,连续参加中菲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BCM)历次会议,落实双方达成的渔业合作共识。落实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向菲律宾赠送东星斑鱼苗的谅解备忘录》,2017—2019年组织实施向菲律宾巴拉望和达沃地区赠送20万尾东星斑鱼苗和淡水鱼苗,以小鱼苗服务中菲合作大局。加强中菲减贫合作交流,通过实地踏勘分享渔业减贫案例,推动中菲渔村海水养殖合作。
二是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合作。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越南海产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分别于2017—2018年、2021—2024年,承办了6次中越北部湾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与养护活动;根据持续跟踪监测和评估,2022年日本对虾和黄鳍鲷的回捕率分别为21.7%和11.4%,重点放流种类的产量大幅增加,给两国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该活动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肯定,被5次写入中越联合公报或联合声明。
三是以专家组成员参加双边渔业谈判磋商。利用“南锋”号渔业科考船,持续开展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全面掌握南海渔业资源家底,组织南沙渔民开展渔业生产,维护南海海洋权益。组建院级南海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创新团队,出版《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渔业概况》,跟踪东盟成员国渔业发展与管理动态并编印《东盟渔业动态》。履行中越北部湾渔业联合委员会渔业资源专家组中方组长单位职责,为商签新的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提供方案。
文昌勤富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工人在进行罗非鱼取肉工作。傅人意 摄
一是搭建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现代渔业技术培训交流平台。2017年以来,南海水产研究所持续开展现代渔业技术培训与研讨项目,为东盟成员国累计培训了357位渔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宣传我国渔业发展政策、绿色理念和发展成效,分享实用的渔业技术和渔业减贫模式,宣介我国水产龙头企业及产品,为我国渔业“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大力促进我国渔业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是搭建南海周边国家渔业可持续发展常态化学术交流平台。2022—2024年,南海水产研究所举办两期南海周边国家渔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承办第二届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分别以“绿色、低碳与可持续渔业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养护与可持续利用”“水产种业振兴引领渔业绿色发展”为主题,邀请FAO、NACA等国际组织及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渔业科研机构、高校的专家做学术讲座,讲好中国渔业绿色发展故事,分享科研创新进展,推动区域海洋渔业蓝色转型。
三是选派专家现场技术培训。近年来,根据受援国技术需求,选派30余人次专家赴缅甸、菲律宾、柬埔寨等东盟成员国开展海水养殖技术培训和实验室技能提升培训,为开展海水鱼类孵化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陆基池塘和网箱养殖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当地海水养殖业提档升级。
文昌冯家湾园区标准化养殖车间。图/新华网
一是开展种质资源库建设与海水养殖品种繁育合作。构建“中国—菲律宾海藻工作网络”,在菲律宾和中国分别成立了“中国—东南亚海藻联合实验室”,构建“菲律宾海藻种质资源库(中国)”。建设中国—文莱水产养殖联合研究中心,联合文莱企业构建国外种质资源库。为改良和储备高端水产品种质资源,2021年以来累计从菲律宾、印尼引进野生苏眉、东星斑等优质海水鱼类5种和1个龙虾品种,持续开展引进品种驯化与苗种繁育试验。2022年将培育的1万尾东星斑苗种运往南沙美济礁海域开展远海岛礁增殖技术研究。
二是建设海外现代渔业示范基地。输出中国先进渔业装备和技术,2021—2023年,组织相关企业在菲律宾巴拉望和达沃构建网箱养殖与鱼苗综合示范基地和名优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巴拉望120户渔民开展网箱养殖,达沃受益渔民人数50人;2024年,启动马来西亚3个智慧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助力实现从养殖监测管理、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到养殖大数据、“智慧渔业”示范等过程装备中国产品化。
三是推进中缅、中印尼海水养殖技术合作。技术帮扶缅甸企业Yuzana集团建设一个涵盖孵化场、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厂在内的现代渔业产业园,科技赋能缅甸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和推动中缅水产品贸易合作;2023年南海水产研究所与马来西亚和印尼有关机构签订三方科技合作协议,为印尼虾产业园建设标准化的对虾养殖模式提供技术方案。
下一步,南海水产研究所将发挥好“国家队”作用,主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发挥区位和科研优势,全方位支撑服务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渔业务实合作;同时拓展与南太平洋岛国海洋渔业科技合作,推进实施纳入全球发展项目库孵化库的“中国—太平洋岛国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培训研讨与现场技术指导项目”,以海水养殖与加工技术合作支撑多双边渔业合作共识与远洋渔业健康发展;培育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等多边机制下的渔业合作交流,为全球渔业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陵水新村港的疍家渔排。王程龙 摄
作者:吴洽儿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今日海南》2024年第10期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