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长江濒危鱼类状况现状
据2022年10月10日《水产学报》网络首发论文"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调查(2017-2021)"载明:
2017-2021年,在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区域共采集到中华鲟样本310 尾,其中288尾为2017年在长江口采集到的幼体,其余22尾为在中游和下游采集到的放流个体。2017-2021年,在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温窗口期(20.5℃-15.5℃)分别开展了73 天、58天、63天、75天和 63天的中华鲟自然繁殖调查,5年均未发现中华鲟的自然产卵活动。根据水声学探测的结果估算,5年在长江葛洲坝下游80km江段繁殖群体的数量分别为27尾、20尾、16尾、13尾和15尾。中华鲟自然繁殖群体不但数量在下降,自然繁殖活动自2012年以来也时有时无,种群已岌岌可危。
2017-2021年,在长江上游、中游干流段及赤水河共记录到长江鲟603尾,判断均为人工放流个体。2017年开始在长江上游成规模增殖放流后,2019-2021年,在长江上游开展了3次长江鲟自然繁殖调查,发现增殖放流的长江鲟亲本主要集中于宜宾三江口以上江段,部分放流个体已观测到摄食,能较好适应放流水域的环境,但3年的调查未观测到长江鲟自然繁殖发生。
2017-2021年在长江全流域共计调查记录到胭脂鱼413尾。样本中最大个体超过6 kg,属于成体,表明长江中仍有一定规模的胭脂鱼亲本存在。2017-2021年,项目组在长江宜宾段、宜都段、监利段等水域进行了多次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均未有胭脂鱼自然繁殖的证据。但从误捕中存在亲本的情况来看,不能排除胭脂鱼有小规模自然繁殖活动发生的可能。
2017-2021年间,大渡河上游仅在2019年采集到川陕哲罗鲑3尾。在汉江上游太白河,2018年采集到了川陕哲罗鲑的当年生幼鱼,证实其在太白河有自然繁殖活动,估算资源量为3814尾(95%的置信区间为3624-4005尾)。现存的川陕哲罗鲑分布区已十分狭小,自然种群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大渡河种群岌岌可危。
2017-2021年间,仅2018年2-3月在长江口北支东旺沙近岸水域发现79尾松江鲈人工放流个体,2019年监测到2尾松江鲈人工放流个体。项目组推测长江口水域松江鲈自然种群或已绝迹。
2021年,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发布。长江流域的一、二级保护鱼类增至29 种(类),本专项共调查到15种:中华鲟、长江鲟、川陕哲罗鲑、胭脂鱼、松江鲈、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多鳞白甲鱼、金沙鲈鲤、细鳞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岩原鲤、红唇薄鳅、长薄鳅、青石爬鮡。另14种:白鲟、鲥、花鳗鲡、鯮、四川白甲鱼、厚唇裸重唇鱼、稀有鮈鲫、多鳞白甲鱼、金线鲃、小鲤、湘西盲高原鳅、昆明鲇、金氏䱀、细鳞鲑未调查到,其中:后8种分布于本专项重点调查区域外。
白鲟已被 IUCN(2022年更新)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可能已“灭绝”。长江鲟被IUCN(2022年更新)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3种多年未见自然繁殖,主要依靠增殖放流维持种群。川陕哲罗鲑、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多鳞白甲鱼、金沙鲈鲤、细鳞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岩原鲤、红唇薄鳅、长薄鳅、青石爬鮡等11种在长江水系中尚存一定规模的自然种群。
(转自西南渔业网)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