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转化 >> 科研成果 >> 正文

马尾藻场生态修复重建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

撰写时间:2020-11-20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项目名称:马尾藻场生态修复重建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

获奖名称及等级:2017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广东海胆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黄洪辉,韩婷婷,齐占会,巩秀玉,黄国光,戴明,史荣君,张书飞,曾远辉,钟启旋,黄展武,钟启峰,辛拱平

成果简介:

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大亚湾岩相潮间带马尾藻藻场修复及生态效应研究(2014TS01)”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种大型海藻对尿素加富的吸收响应机制(2014A030310331)”的资助下,开展了“大亚湾马尾藻场修复重建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工作。项目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以下五方面:

1、 研发了马尾藻网袋捆苗投石方法移殖技术。在海区自然条件下,马尾藻幼苗移植成活率达80-90%,并正常生长发育至性成熟,在藻体的叶腋间形成生殖托,通过有性生殖繁育出可正常附着岩相基质的马尾藻幼殖体,从而实现马尾藻种群重建,维系种群自我繁衍,有效修复马尾藻藻场。该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劳动强度小,不需额外建造藻体附着人工基质,花费资金少,易于大面积推广的优点。

2、 创新了马尾藻幼苗的度夏培育方法。利用马尾藻与附生杂藻对氮磷营养盐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幼苗度夏培育,通过磷加富培育可显著促进马尾藻幼苗的附着和生长,抑制杂藻生长,改进了马尾藻幼苗传统的室内降温培育高耗能的度夏方式,为人工马尾藻场修复苗种来源提供了新途径。与现有传统的海藻幼苗度夏培育方法相比,该方法克服了增养殖区域的夏季高温等不利环境,还避免了室内降温培育的高耗能方式,具有简便、高效和经济的优点。

3、 研究了马尾藻对海水富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收去除效果,马尾藻对氮吸收潜力和氮积累的顺序均表现为氨氮>硝氮>尿素,三种氮源加富均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和组织氮含量的增加,氮浓度为25-150 μmol/L时马尾藻组织氮增加量接近或超过每天以最大速率生长的氮需求(0.032 %/d),对铜和镉的富集效率也较高,可作为海水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的优良生物净化修复物种。

4、 该成果自2014年起在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示范推广,由于效果明显,示范推广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在深圳大亚湾杨梅坑的受损岩相潮间带海域,修复马尾藻海岸线100 m,2016年在深圳大亚湾大礁七星湾海域重建马尾藻海岸线500 m,2017年惠州大亚湾大辣甲岛东侧海域成功修复马尾藻藻场180亩。并在藻场水质净化,生境营造,饵场形成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益。

5、 该项目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受理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培训藻场修复重建实施技术人员30名。

“大亚湾马尾藻藻场修复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为我国亚热带沿海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新型的生态高效修复模式和新的修复理念。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在大亚湾海域应用该模式和技术修复重建马尾藻藻场,能显著提高马尾藻幼苗的附着率和生长率,为修复区域提供大量的苗源,维系种群繁衍,操作方便,而且不需要建造庞大的基质,花费资金少,易于推广。

示范推广应用实践证明,该成果将一种操作方便的“网袋捆苗投石藻场修复重建技术”和“马尾藻幼苗的度夏培育技术”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马尾藻幼苗移植的附着率和成活率,并为藻场修复重建提供大量的苗源。该技术具有操作方便,不需额外建造藻体附着人工基质,且花费资金少,易于推广应用的特点;同时,在藻场修复重建过程中能起到净化海水水质,营造藻场生境,形成饵场,提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本项目中人工重建马尾藻场可显著提高贴栖生物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水平,尤其是棘皮动物紫海胆、海参,软体动物鲍等经济水产动物。因此,采用该模式修复重建马尾藻藻场可产生重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