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所牵头实施的“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海洋生物生态调查和综合分析评价”项目通过验收
8月24-25日,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牵头承担的“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海洋生物生态调查和综合分析评价”项目进行验收。该项目由南海所黄洪辉研究员任项目负责人、刘华雪研究员任技术负责人,联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宇南检测有限公司、宁波中科检测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来自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科学院、中山、茂名、惠州等驻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的领导和专家组成验收组。
验收专家组现场踏勘了珠海淇澳岛-拱北红树林调查样地,检查了南海所海洋生态实验室,查阅了实验分析记录。刘华雪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该项目调查开展情况和主要成果。该项目对全省59个海湾的海洋生物生态状况(包含主要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湾重点生物物种和重要水产资源保护区等)开展了系统调查;完成了海水水质、生物生态、滨海湿地、岸线保护、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垃圾等多源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成果集成,构建了广东省海洋生物种类图谱库,提交了4份海湾精细化调查专题分析报告、59个海湾精细化调查评估报告,以及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综合评价报告和广东省美丽海湾建设专题报告等成果材料。
专家组在听取项目组工作汇报后,对提交的成果和数据资料进行了审阅,认为项目研究成果和资料齐全、现场调查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符合相关要求,满足合同要求,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据悉,我国分别于1976—1982年、1996—2000年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三基调查)由生态环境部组织,于2023年启动实施。三基调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旨在摸清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最新家底、全面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等。海湾精细化调查是三基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和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统筹国内相关技术单位,在全省59个海湾共开展6大类19项1400多个点位调查任务,综合运用船基采样、潜水调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开展了海水水质、海洋生物生态、滨海湿地、岸线保护情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垃圾调查。针对广东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的特点,本次海洋生物生态调查内容涵盖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水产资源保护区等重要区域,以及中华白海豚、海龟、文昌鱼、鲎及鸟类等重点生物物种。此次调查,高质量完成了全省59个海湾的全面“体检”,科学评估了广东省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关键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推进广东省“一湾一策”美丽海湾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分享到朋友圈